场面描写的作文怎么写

中堂婚礼西装定制-中西婚礼服装

 场面描写是写作中最基础的部分,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场面描写的作文的相关文章,希望可以帮到您,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!

场面描写的作文一

 “咚咚咚!噼里啪啦!”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云霄。“新娘来了,新娘来了!”人们一齐向门口涌去。

 只见十几辆车门两边拴着红汽球的小车徐徐停在大舅家门前,打头的第一辆白色的小车上被彩带红花打扮得非常漂亮。车门开了,表哥从车里走出来,只见他笔挺的西装、铮亮的皮鞋、胸前戴着一朵显眼的红花,花下面的红绸带上写着“新郎”二字,后面是身穿婚纱、手捧鲜花的新娘子。“哇!好漂亮啊!”人们在一旁纷纷议论。

 这时,一位叔叔拿来好几个喷雾器,小孩们一拥而上,拿起喷雾器朝新郎新娘喷去。新娘子头上、身上挂满了喷出的彩带,犹如下凡的仙女一般,人们将新娘围得水泄不通。一位“送亲”的叔叔从包里掏出一把糖果天女散花般地扔了一地,就在人们抢拾糖果的时候,表哥拉着新娘就往院里跑。没跑几步,几个小伙子猛地奔过来,一把揪住表哥和新娘。“看你们往哪逃?”两个小伙子扭住表哥的胳膊,按着肩膀使劲压。“哪能这么轻易把新娘领回去,背上。”,表哥被压得蹲了下去。几个小伙子把新娘往表哥跟前拉,新娘羞红着脸,扭扭捏捏地不往过走。只听有人喊:“背回去也不行,骑在脖子上。”新娘子一听更不干了,她拼命地挣扎,可怎么能抵得过几个小伙子。又有人说:“抬上去。”几个人把新娘抬起来放在表哥的脖子上,看热闹的人们笑得前仰后合。录像机、照像机一起记录下了这热闹的场面。

 乡村的结婚场面可真有意思。

场面描写的作文二

 我喝过很多次喜酒,每餐都仅只一对新人。但星期四,我看到了柯桥小学教育集团十一对新人同进神圣殿堂的集体婚礼,那场面隆重而动人。

 富丽华大酒店的婚礼大厅,早就布置精美。主席台的墙上,挂起了一块彩色屏幕,上面11对新人的照片剪刻成爱心形,11颗小爱心又被排成一颗大爱心形,旁边围着的一圈小彩灯,真一闪一闪地召唤着你,十分美丽。屏幕两边,还各有两块连接电脑的大屏幕,上面显示着“祝柯小11对新人姻缘美满”的字样。大厅里高朋满座,所有的柯小班主任都来见证这千载难逢的集体婚礼。

 主持人宣布典礼开始,于是《婚礼进行曲》奏起。随着这美妙的音乐,一对对新人步入结婚礼堂。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把目光投向大门。第一对新人,男的身着黑色西装,显得优雅端庄,女的穿白色婚纱,更显亭亭玉立。她的裙摆由一对童男童女拉着。新人相互依偎着走向主席台,各自的脸上露着幸福的微笑。新?昂首挺胸,新娘子则略显羞涩。后面几对新人鱼贯而入,他们都露着微笑,都紧紧地挽着对方的手臂,都缓缓地走向主席台。每对新人经过之处,两边都报以热烈的掌声,迎宾员也不失时机地放上一桶彩花。

 新人们在主席台上排成一列,主持人便让大家介绍各自的爱情经历。第一对新人的新郎说,他是在网上认识了新娘,他住在上海,而新娘是柯小的班主任,因此他们每星期只能彼此见上一面,但从不间断过。终于在今天踏上了红地毯,真是千里婵娟一线牵。也有几对新人都是班主任,在工作上结识对方,终于心心相印。总之,他们付出的都已得到了圆满的回报。灿烂的笑容挂满每一对新人的眉梢。

 在一片沸腾的掌声中,新人们每人拿起香槟酒,互相干杯。我们也一起举杯,共同庆祝。红色的香槟,只倒了八成满,“没满”就预示着将来婚姻美满。

 但愿人长入久,千里共婵娟。我们衷心祝愿每对新人白头到老,永结同心。

场面描写的作文三

 今天,我的大姨就要结婚了,我们一家人都要去参加她的婚礼。我也非常高兴,甚至昨天晚上也没睡好觉。

 大姨一家十多年前离开家乡,全家人到蔡家坡定居。但大家关系亲密,联系不断。每次回家,大姨很懂事,因此深得大家喜爱,她的婚事,我们都很关心。

 第二天一大早,我们直奔蔡家坡。下了车,我们郑重其事的吃了家乡关中嫁娶风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顿饭——岐山臊子面。然后,我们就迫不及待直奔大姨家。哇!今天作为新娘子的大姨,打扮的真漂亮!盛装艳抹,再配上洁白的婚纱,真是美若天仙。然后,我们坐在大姨的屋子里,(。)专等新郎的到来。

 不一会儿,新郎来了,阵势可大了!“人未见,炮先响”,震耳欲聋的炮仗就响了五分钟。这时,我和表哥等几个人,立刻躲进新娘子的房间,并用我们的身体紧紧顶住门。按我们家乡的风俗,新郎要进入新娘子的房间,必须给门里边的人送上红包,直到我们满意为止。可是,我只抢到一个红包,但我依然感到非常高兴。

 接着,由新郎把新娘子从屋间抱出去,一直抱到门口的彩车里。于是,在一行人的簇拥下,在大家羡慕的眼神和喝彩声中,新郎紧抱新娘子、几乎一路小跑奔到彩车旁,新娘子这才上车。于是作为娘家人,我们的'车队紧随新娘子的彩车,向新郎家&m

 dash;—宝鸡出发。

 在宝鸡,婚礼在一个饭店举行。双方亲属和亲友五百多人欢聚一堂,热烈喜庆的气氛洋溢在会场。十二点整,主持人宣布,婚礼开始。在庄严神圣的婚礼乐曲声中,在双方父母和亲友几百双祝福眼神注视下,喜为新娘子的大姨在两名儿童引导下缓缓出场,会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……酒不醉人人自醉,此时,我的心儿醉了,我为大姨深深祝福,祝福她新婚美满幸福!

 这场婚礼让我终生难忘!

场面描写的作文四

 想起深圳的站台,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。

 爸爸妈妈都在深圳打工,趁着放假,我们去深圳和爸爸妈妈团聚。假期结束的前几天,我们要坐火车回家乡仙桃。这天下午,爸爸、妈妈和舅舅一起去送我、哥哥、表弟还有叔叔。

 到了火车站,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,提不起精神。上车时,妈妈紧紧搂住我和哥哥,好一会儿才松开。上了车,爸爸妈妈和舅舅向我们招手,我们也向他们挥手,我看见妈妈的眼泪流出来了。我对自己说:“别哭别哭,哭出来别人会笑你的,堂堂男子汉,就算流血,也不能流泪。”我咬紧牙关,深呼吸,又眨了眨眼睛,终于把眼泪逼回去了。我知道,为了生活,爸妈漂泊在外打工很不容易,不是迫不得已,谁会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呢?

 火车开动了,他们也跟着火车走,渐渐地,火车越来越快了,妈妈开始奔跑起来。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了,流了下来。妈妈还在追着火车跑……我心里希望火车能再慢一点,可我们还是离妈妈越来越远了。我把头伸出车窗,看着妈妈一直追到站台的尽头。我忍不住哽咽着。

 晚上,我们央求叔叔发个短信给爸爸,想知道妈妈在做什么,发出去以后,我焦急地等待着,过了半个小时短信终于回来了,妈妈说,我们春节时再团圆。

 我那时有一个心愿,就是让有父母在身边的伙伴们知道,没有爸妈在身边感觉真孤寂。

场面描写的作文五

 相见总是美好的,相聚总是温暖的,而相离却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,我永远都记得在车站奶奶对我挥手的场景,那次挥手却成了永远的离别,永远的痛……

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,雪地上还飘着昨夜红红的鞭炮屑,这一白一红让人的心里更是五味杂陈,才是大年初一。昨晚一家人其乐融融,今日却要踏上离别之路。

 我郁郁寡欢的收拾行囊,奶奶看了看表,微微张了张嘴,好一会才说:“别落东西了,回城里好好学习,考上大学让奶奶跟你享福”。泪水浸湿了眼眶,我看着眼前风烛残年的老人,心中又是一阵酸意。奶奶帮我拎着包,地上雪还没有化,奶奶怕我摔着紧紧攥着我,我贪婪的享受着这转瞬即逝的温暖,刺骨寒风抽打着我的面颊,走了十几分钟,我却觉得时间好快,我还不希望跟奶奶说再见。到了车站奶奶用力握着我的手生怕我会像大雁一样飞走。

 车来了,奶奶不舍得把我送上车,嘴里不停地说放假就回来……车门关上的一瞬间我便觉得把我和奶奶无情的拆散。泪决堤的流,我还是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,只见一个佝偻的身影在不停挥动着双手

 听到奶奶讯时我还在学校上课,班主任只说我父亲来找我家里出了点事,我已经猜到发生什么,但我希望我猜的是错的。坐车的路上父亲一言不发,我也一直保持沉默。直到走到那个我做梦都想回去的小土房,看见大姑哭肿了双眼,看见不大的中堂一个长桌上有一个人在躺着,上面蒙了层白布。我惊恐的看着周围的亲人,目光随即又回到白布上,我缓缓的走上前用手掀开了白布,大姑的哭声,所有人的哭声在我掀开了白布的瞬间响起。我看到的人和以前的奶奶一样,一样慈祥。我握着她的手想得到一丝温暖,却只有彻骨的凉。我的脑子瞬间空白,我的支柱没有了,以后我要为谁活下去……

 今日我坐在中考的考场上,用我的笔来书写我的心,用我平乏的文字来纪念我的天使,奶奶我会考上大学的,我会记得在贫穷的农村有我的家。脑海里浮现出送别的场景……

场面描写的作文六

 悲欢离合,是人生常有的事,可是我最最不能接受的是悲伤和离别,尤其是你离别,每个人都不想与自己的好友离别。

 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离别的场面。可是,那一天,那一天是伤心而喜悦的一天。这一天是我们和相处了三天的解放军叔叔离别之际。在这一天我们初一级部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军训演习。在解放军叔叔的指挥下,我们班进入了班级部前十强这虽然喜悦的事,可是我们那和蔼可亲的解放军叔叔就要走了。这是一件使我们伤心的事。我们初一全体同学来到了校门口送别培训我们的三天的解放军叔叔。虽然解放军叔叔在这三天里对我们很严格,但是在离别的时候,我们是无比难受的。同学们全都哭了,我也忍不住哭了起来。顿时,校门口没有了掌声没有了欢笑,却是那久久不息的哭泣声。看着解放军叔叔做在车上缓缓地驶去,我回想起了我们那三天的军训生活,是多么幸福啊!

 虽然那时侯很苦,但是我们每有一个人埋怨的,都坚持着,有几个同学晕到了一咬牙还是继续归队训练,我们都被这种精神所感动了。然而今天解放军叔叔就要走了,好快呀。我真希望时间可以倒流。他走了那绿色的身影离我们而去。我们都依依不舍的回到了教室,难受的心情使我们无发平定。

 解放军是我最崇敬的人。那段军训生活使我无法忘记,忘不了的是那永存的绿色。更忘不了离别的这一天。

场面描写的作文七

 班主任真的生气了,只见他一把夺过王涛手中的纸条,大喝一声:“考试竟敢作弊,记零分,明天晚上叫你妈妈来。”谁知,经过这一番“河东狮吼”,王涛竟仍“不悔改”,双手紧紧护住试卷,整个身体都趴在上面,大有拼到底的意思。

 此时,班主任的怒火显然烧得更加旺盛了。而王涛的同桌潘江却火上浇油,向班主任揭发了王涛上课看漫画书,抄作业等桩桩件件的坏事。

 班主任已经怒形于色了,双眼瞪得跟灯泡似的。全班同学都的盯着班主任,想看看之后的“剧情”发展。

 班主任果然没让同学们失望,一把抓起王涛的衣领,像拎小鸡似的把王涛提了起来,另一只手则伸向了王涛拼保护的试卷,垃圾桶最终成了试卷的归宿。

 事情告一段落,班主任正怒气匆匆地向讲台走去,却突然跟地板来了个亲密接触。原来是王涛把一个香蕉皮扔到了班主任的前面,并趁班主任摔跤的空档,把试卷拯救回来了。

 班主任的怒火无疑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,他跑出教室,直奔班主任的办公室。迎接王涛的将是千军万马的怒火及数千字的检讨……

场面描写的作文八

 我经历过无数次的不同的场面,每一次庄重的场面都是我难以忘怀,但是3月31日那场队列比赛,给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给予了巨大的财富。

 这天,是比赛的时间,我静静的在操场上等待着,突然听到一声“站队!”,我的心便一下从肚脐眼蹦到了嗓子眼,我甚至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!来到操场,看着一个个从眼前走过去的班级,我越来越紧张。轮到我们班了,我们站在各场区,我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好,准备作战,只听体育班主任说道:“下面有请五一班上场!”我们走到有比赛的位置,开始踏步。虽然我表面上很平静,但心里想的全是平时训练时班主任说的要求、要领。起步走了,我很开心,因为我完全有能力走好。但我也有一丝忧虑,万一正步走不好怎么办?随着体委的一声“一,二,一”一听到耳熟能详的口令,大家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,我们那飒爽的英姿,无不展示出必胜的决心,那坚定的步伐,无不显示出青春的活力。大家昂首挺胸,向一棵棵松树耸立在操场上。一分钟立正,大家屏住呼吸。不一会儿队列比赛就结束了。

 回到观众的身份,回忆起刚才的情景,我不禁垂头丧气起来。这时,我忽然听见鸟儿清脆的叫声,好像在说:“别灰心,你们一定能行!”

 是啊,这次不行下次再努力,不要气馁从哪跌倒就从哪站起来,相信自己总会有一位“伯乐”会看中你这匹“千里马”,只要持续的努力,不懈的奋斗,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!

跪求温州苍南灵溪订婚结婚系数和礼金什么情况?

婚姻  讨欢彩

结婚求吉利,讨好兆,称红喜事,庚贴用红纸,礼品中必有红喜蛋,蛋呈圆形,谐为“状元”,并与红枣(早)、花生(生)、桂圆(贵)、莲子(子);合成“早生贵子状元郎”彩话。婚后,将此蛋果连同喜糖分送亲邻。嫁妆、重盛、门窗均贴上红双喜或吉祥图案剪纸。

请庚帜

旧时,媒婆奔走于男女网家之间说合,并代男方往公家请庚帖(生辰八字)。男家将庚帖置于灶神香炉前,三日后卜吉合婚。七日内家中平安无事,由媒人将男庚贴送至女家,亦经卜吉,合则议聘,不会将庚帖退回。

定亲

旧时定亲分“小定”和“大定”。定亲前议定聘金,聘金多寡决定嫁妆丰薄。“小定”聘物多为金戒指一对,及糕饼、鱼肉等礼品;女方回送江西瓷碗一筒十只,以“碗”谐“稳”,含“百年好合”意,另有红枣、花生等、“大定”为正式定亲,主要送聘金和龙凤婚书、女方收起男婚书,另一份填写后装入原帖盒,交媒人送回男方。“大定”与“送日”常并合进行。即男方同时将迎娶日期告知女方。

嫁娶

嫁前一日,女家设宴待客。择吉辰在中堂为新娘绞去面毛,谓“开额”,母亲为女儿加笄,谓“上头”、婚娶日,男方先迎取嫁妆。而后迎亲队伍启行、女家母女、姐妹、姑嫂哭别、内容通常为:留恋父母,劝勉女儿或诉说怨苦,各地均有《哭嫁歌》流传。

花轿至男家,由傧相念赞,按赞诗内容举行拜堂仪式。新娘由两个“利市人”用贴有红双喜的新米筛遮护,跨过火盆至中堂,与新郎同拜天地,众撒以红绿米,红花生。礼成,入洞房,吃“和同饭”,饮“交杯酒”。毕,中堂开筵、第一桌左上首,谓之“头位”,例由岳父或舅父坐。

闹洞房

谚云“七日洞房无大小”,结婚之日闹房尤烈。亲友至,新娘敬烟奉茶。客人瓷意调弄新娘,出难题,索礼物,常发生羞辱新娘新郎、主客各不欢悦情事。建国后,闹洞房较往昔文明,若遇客人有越轨言行,陪人或长辈出面调解。此俗已渐趋淡化。

部分地区有唱歌祝贺习俗,如“三字竖起本是川,百年夫妻好姻缘;夫妻双双成好合福禄寿禧共周全”。

坐筵

即婆媳交家仪式,婚后三日举行。中堂设筵,上为朝天主位,下为关封位,旁设女宾席。吹班乐作,新娘立主位,婆立关封位,女宾人座、乐曲声中,婆媳互换位置,新娘以主人身份向宾客行见面礼。

文明结婚

“五四”运动后,部分人结婚仪式仿效西方国家,请地方名流为证婚人,主持婚礼,双方家长称主婚人。婚礼开始,新郎西装革履,新娘穿白色礼服,在乐声中并肩进场。证婚人、主婚人及新郎、新娘俱在婚书上盖章,婚者互换戒指、互相鞠躬致意,继而证婚人、主婚人与新人致词。

解放后,婚札更趋于简单。干部结婚只摆茶点。70年代,婚俗趋繁。订婚时男方要送金饰,女方回赠衣、鞋。双方分喜糖给亲友。结婚时,女方多数带缝纫机、自行车等“四大件”。至80年代,一些经济发达地区,攀比之风严重,聘礼高者,金饰达500克、聘金万元以上,女方回以高档西服、摩托车等;结婚时,女方还带彩电、电冰箱、立体双频道收录机等“新五大件

番禺有什么习俗

1、端午龙舟番禺是水乡,河网众多,端午龙舟在番禺民间经久不衰,在番禺每年端午节期间各地均有组织赛龙、拜祭和走亲访友活动,并约俗形成三大龙船会,每年各乡按约定从农历五月初一起,轮流聚集比赛,吃“龙船饭”,场面热闹。

2、舞龙狮,番禺民间喜庆活动舞龙狮相当普遍,遇有农历新年和重要的乡会巡游(如钟村康公出会、沙湾三月三北帝诞、迎神赛会、市桥十乡会等)的日子,更是各方乡村的龙狮、凤舞、鳌鱼舞交替出场。

3、番禺水色,一种以木筏为载体、以戏剧或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水上表演活动,主要流传于番禺区市桥镇、沙湾镇等地。

4、番禺鳌鱼舞,相传是由浙江传入的“鱼灯舞”发展而成。番禺落户时把从原籍带来的鱼灯舞发展成鳌鱼舞。番禺沙涌世代相沿有“鳌鱼会”,每九年一届,从不间断,至今约有六百多年历史了。

5、沙湾飘色,一种在岁时节令期间进行巡游展演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形式。沙湾飘色以色柜为展示舞台,色柜上站着一个8-12岁的古装儿童,即“屏”,“屏”上再站一至两个2岁左右的古装儿童,即“飘”。

谁知道全国各地都有哪些婚嫁习俗?

这个要看你到底要知道那个地方的,因为每个地方的婚嫁习俗都是大不相同的,我说的是中国式的婚嫁。

上海:定亲———排定“八字”,准备彩礼

嫁娶———唱“哭嫁歌”,中途颠轿

纳彩———金芽玉尘,早生贵子

迎妆———送“子孙桶”,忌讳送钟

拜堂———吉时成亲;吃暖房———宾客敬酒

吵新房———嬉耍新娘;回门———三天后回娘家

北京:新郎虚箭射新娘 同房先要吃饺子

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地区人士说亲时,要先托媒人往女家问名,将男女生年属相相合,只要双方生肖并无相冲,即可合婚。

婚约确定后,男家便要择吉日,带备红柬(婚书)举行订婚礼,男家要给女家送上衣物,首饰,洋酒及果饼等礼物,叫 " 过礼 " ,但这只是 " 小定礼 " ,婚期前一个月,得送 " 大定礼 " ,一般是吃的,穿的,及洋酒及活鹅,样样俱全。

至吉日临近,男家还要给女家送上 " 催妆 " 礼,计有猪羊肉,干面,年糕等。其中 " 肉 " 是要女家割离骨肉,让女儿出嫁,年糕则是女儿出嫁后步步登高之意。

女家在男家 " 催妆 " 后,便要立即将嫁妆送往男家,以装设新房。

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前,新郎会手持弓箭,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,借以驱除邪妖,之后新娘跨过火盆,方可进门。

然后,新郎新娘双双拜天地,入新房 " 坐帐 " ,并一起吃 " 子孙饽饽 " (饺子)及长寿面,并饮交杯酒等。

婚后第三天,新姑爷陪伴新媳妇回门,叩拜岳父母。

贵州侗族: 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

“踩脚后跟”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。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,他就会在赶场的时候,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,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。对方被踩了,回过头来觉得这个小伙子自己中意,便会跟着对方走,一直走出场外,两人悄悄细谈。如果自己不中意,就假装不知道,不去理睬。踩的人发现对方不跟出来,也就作罢,再进场另觅对象。

“踩脚后跟”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。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,他就会在赶场的时候,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,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。对方被踩了,回过头来觉得这个小伙子自己中意,便会跟着对方走,一直走出场外,两人悄悄细谈。如果自己不中意,就假装不知道,不去理睬。踩的人发现对方不跟出来,也就作罢,再进场另觅对象。

天津婚俗

天津的婚俗在外地人看来是颇觉热闹有趣的。新婚之家大门两旁的红双喜字,嫁女之家贴的单喜字,向人们宣告了新婚的喜讯。这红纸金色喜字把婚事的红火喜庆气氛,把人们的欢乐心态都浓缩其中。

然而解放前,在红喜字贴出之前和结婚之日,却有着繁琐讲究的婚姻礼俗过程。那时天津民间的婚姻俗基本遵循着古代六礼程序。先是媒人说合,然后下聘礼定亲,最后择吉日接。也有少部分人家实行新的文明结婚方式。

那时富裕人家办婚事,最爱铺张奢华,追求体面热闹。男家下聘礼时,有的女家还请吹鼓手吹起唢呐接,亮礼给亲友看,吃一顿喜面。下聘之后,如果男家礼聘重,女家也要准备很重的嫁妆。嫁妆多得有48台。最少的嫁妆也必有一个喜桶一对灯台。临到嫁娶之前3天,女家要在院子里吹起唢呐亮嫁妆。男家也要在院子里吹起唢呐亮轿。晚上要让童男童女围着花轿边转边唱喜歌,叫童子转轿,引来观者满巷。

迎亲结婚之日当然是最热闹的时候。男家的花轿在旗罗伞扇仪仗和吹鼓手的陪同下,抬到女家门口打催妆。头蒙红盖头、上下里外一身红的新娘坐进花轿,怀抱一只装着枣、栗子的大瓶子,被吹吹打打、热热闹闹的迎到男家。花轿后面跟着的送亲人中还有一个夹着凉席、抱着公鸡的童男和一个抱着大瓶的童女,据说抱鸡意在拍鸡使鸣以避邪,凉放到新房窗台表喜泰吉祥。两只瓶寓双双平安之意。黄昏时,花轿停男家门口,男家大门关闭,以为避邪气,新娘喊妈妈开门,实际也是改口称妈的仪式,这时门才开。一对新人拜堂行礼之后,各抱包着贴金红纸的金砖一块,并肩坐帐,交换金砖,放进斗里。然后新郎用秤杆挑开新娘的盖头,一对新人正式见面,算是明媒正娶,再就是闹洞房、分大小等细节。在亲、拜堂等仪过程中,司仪、伴娘的喜娘要求是夫妻子女俱全的全可人。全可人在每个仪式细节中念这祝福的喜歌。

婚礼后的第四天,还有四回礼仪。新娘带新郎回娘家。旧时四回时,新娘要带回贞节红(处女红)布,当众交给亲娘摆到祖宗供桌前,这是特殊的习俗。

解放前,天津由于受九国租界地外来的习俗的影响,已有一部分人家采用新的文明结婚方式。介绍人把男女青年及双方父母带到戏院看戏,双方借机对面相亲。然后按旧例下聘礼订婚。迎亲不用花轿用轿车。新娘不是旧式打扮,而是头戴白纱,身穿拖地白群,由童男童女拖纱,在教堂或礼堂举行结婚典礼。

解放以后,天津婚俗就大大简化了。不查八字,不做花轿,不吹吹打打,中叩拜天地,不验贞节红。男经人介绍在公园或**院见面,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了解,男方给女方某种礼物订亲。双方商定备住房、家具、衣物,办好结婚登记手续,选个双日,贴出喜字,就迎亲结婚。近几年来,天津的婚礼习俗仍然是简化的趋势,男女双方量力而行。

云南彝族--奇俗婚宴跳跳菜

云南大山里的彝族,有一种被称为"跳跳菜"的婚宴. 这种喜宴上菜的过程仿佛是高难度的杂技和舞蹈。为首的大师傅率众师兄弟,双手拱揖,面对宾客亮相,先拜天地"三界"神仙,次拜列祖列宗"三明"先祖,再拜吹唢呐的诸乐师,向他们深鞠一躬,希望配合默契,上菜成功。

然后是鲜明、嘹亮的唢呐齐鸣,大师傅们次第从厨房鱼贯而出,臂搭肩顶,头顶置案,表演着哑剧,幽默而滑稽,一前一后,一张一合,互为配合步姿,一步步地进入宴席。动作要轻松、优美、流畅、连贯,落菜时先放哪碗,后放哪碗,全有固定程序。此时,大家紧张,兴奋的心弦刚一松弛,后边又接上来第二对、第三对……。 险哪!多达一二十个盛满了菜肴的碗,放在一双手臂上还兼跳着舞步,弄着怪相,别小看托盘,分量可不轻,非一个壮汉绝托不起来,稍有不慎,扣地一盘,那可要在众人面前丢脸,这真是顶尖民间大师级的表演赛。 最精彩一幕是用10根手指,每指顶一碗菜,叫"空手叠塔跳",上菜时,双手两肘要有各种动作,前伸,侧展,左拐右扭,双脚踢踏节拍,在乐曲中跳着舞上场,此时,宴乐达到高潮,两位搭档忽前,忽后,忽左,忽右保驾护航,观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盯着看,但却没有一滴油汁溅下…… 更奇的是"口功送菜",口中衔两柄铜勺,内中各置一大碗菜,口功、臂功、腕功、指功齐用,绝不亚于杂技分毫。 宴桌上每一碗菜都是全棋中一粒"子",各有定位。一招一式,一起一落,皆自成韵。

僳僳族有趣的婚礼

婚礼,在不同的民族中,各有特色。云南腾冲僳僳族的婚礼分 “送亲”、“婚礼”两部分举行。

送亲

随着数支火药铜炮枪齐鸣,新娘由自己的姐妹兄弟、叔伯婶娘等直系亲属二十四人组成的“高亲”队伍陪伴着,在一位穿着打扮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女朋友伴随下,向男家出发。一路上,人马浩浩荡荡,铜炮枪遇水鸣几次,过桥放几枪,充满热闹的气氛。将到新郎家,迎新的第一批人马,送上水酒,大家喝上几口又继续进发。随后第二批迎亲队伍又到来,送来了晌午饮食,“高亲”队伍吃喝之后,又风尘扑扑,赶到新郎家。

婚礼

随着阵阵鞭炮声,热闹非凡的婚礼正式开始。新郎、新娘在主婚人——“总管”的指挥下,双双向祖宗行礼,然后共同吃两碗饭、两碗肉、两碗酒,再与亲属:“高亲”共进晚宴。宴席以吃肉(“高亲” 特别受优待,一人一斤)喝酒为主。凡是参加婚礼的客人,要喝三碗酒。酒足饭饱后,婚礼便进入高潮。除新朗新娘外,在“梆梆头”的领唱下,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幼,或者在堂屋里围绕着火塘,手拉着手,载歌载舞,跳起“梆梆舞”。

“梆梆舞”主要由“梆梆头”领唱(梆梆头一般五、六个。少者二、三,多者十几个,由长者或本寨有声望、懂舞的人充当)。领唱者一般只唱两句,每句七个字,男女老少合唱。群舞者重复“梆梆头” 领唱的词。结尾句,群舞者可唱高八度。歌词内容大都是新郎、新娘成长的过程以及他们的优点和一些庆喜的词句。

对客人的招待,根据主人的财力而定,有一天招待三餐酒饭的,也有招待四次的。第二天晚上继续跳“梆梆舞”。第三天亲朋吃了早饭,纷纷告辞。到此,欢乐的婚礼才告结束。

青岛婚礼习俗

青岛的旧风俗礼仪很多,随着社会的进步,一些繁琐的风俗礼仪也已被革去,下面是笔者对目前的青岛婚俗的略记,共有兴趣的读者参考:

新娘出门不得回头招手

新娘出门不要哭泣,一方面会不吉利,另一方面是破坏新娘妆面,

下车时,新郎和新娘要从车的同一侧下,不要分开下,否则不吉利

有身孕这不宜参加婚礼

在新娘家吃水饺时,碗内要留双数。

青岛地区的婚姻风俗?与山东省其他地区大体相同。男子结婚称“将媳妇”,女子结婚称“出门子”。结婚礼仪除特殊情况外,要经过说媒、相亲、订婚、送日子、娶亲等多道手续。

说媒

也叫保媒”,由媒人为男女两家介绍,缔结婚姻关系。媒人可以是亲友、熟人,也可以是专门的媒婆,他们按照门当户对、年龄般配、家境相当等基本条件,往返男女双方家中说合,一般是对男方要求条件要高一些。若双方有意,则由男方向大家提亲。向女家提亲的人越多,女家越感到荣耀,即所谓“一家女百家求”。如女方向男家提亲,则会被讥讽为“闺女嫁不出门了”。旧时,若双方满意,两家男女要互挽年庚帖子,把男女双方的出生年、月。日、时各写在上面,字数还必须是双数。请算命先生“合婚”,推算双方属 相和生辰八字是“相生”还是“相克”,如不相克,才可商议结亲的事。

相亲

旧时,新婚夫妻在侗房揭盖头时方能见面。为了防止受媒人欺瞒,女方父母只能暗地里打听,了解男方的相貌、年龄与媒人说的是否相符,同时还要打听男方的为人和家庭境况。如今相亲己成为公开的必不可少的程序。

温州婚礼习俗

讨欢彩

结婚求吉利,讨好兆,称红喜事,庚贴用红纸,礼品中必有红喜蛋,蛋呈圆形,谐为“状元”,并与红枣(早)、花生(生)、桂(贵) 、莲子(子);合成“早生贵子状元郎”彩话。婚后,将此蛋果连同喜糖分送亲邻。嫁妆、重盛、门窗均贴上红双喜或吉祥图案剪纸。

请庚帜

旧时,媒婆奔走于男女网家之间说合,并代男方往公家请庚帖(生辰八字)。男家将庚帖置于灶神香炉前,三日后卜吉合婚。七日内家中平安无事,由媒人将男庚贴送至女家,亦经卜吉,合则议聘,不会将庚帖退回。

定亲

旧时定亲分“小定”和“大定”。定亲前议定聘金,聘金多寡决定嫁妆丰薄。“小定”聘物多为金戒指一对,及糕饼、鱼肉等礼品;女方回送江西瓷碗一筒十只,以“碗”谐“稳”,含“百年好合”意,另有红枣、花生等、“大定”为正式定亲,主要送聘金和龙凤婚书、女方收起男婚书,另一份填写后装入原帖盒,交媒人送回男方。“

大定”与“送日”常并合进行。即男方同时将迎娶日期告知女方。

嫁娶

嫁前一日,女家设宴待客。择吉辰在中堂为新娘绞去面毛,谓“开额”,母亲为女儿加笄,谓“上头”、婚娶日,男方先迎取嫁妆。而后迎亲队伍启行、女家母女、姐妹、姑嫂哭别、内容通常为:留恋父母,劝勉女儿或诉说怨苦,各地均有《哭嫁歌》流传。

花轿至男家,由傧相念赞,按赞诗内容举行拜堂仪式。新娘由两个“利市人”用贴有红双喜的新米筛遮护,跨过火盆至中堂,与新郎同拜天地,众撒以红绿米,红花生。礼成,入洞房,吃“和同饭”,饮“交杯酒”。毕,中堂开筵、第一桌左上首,谓之“头位”,例由岳父或舅父坐。

闹调房

谚云“七日洞房无大小”,结婚之日闹房尤烈。亲友至,新娘敬烟奉茶。客人瓷意调弄新娘,出难题,索礼物,常发生羞辱新娘新郎、主客各不欢悦情事。建国后,闹洞房较往昔文明,若遇客人有越轨言行,陪人或长辈出面调解。近年此俗已趋淡化。

部分地区有唱歌祝贺习俗,如“三字竖起本是川,百年夫妻好姻缘;夫妻双双成好合福禄寿禧共周全”。

坐筵

即婆媳交家仪式,婚后三日举行。中堂设筵,上为朝天主位,下为关封位,旁设女宾席。吹班乐作,新娘立主位,婆立关封位,女宾人座、乐曲声中,婆媳互换位置,新娘以主人身份向宾客行见面礼。

文明结婚

“五四”运动后,部分人结婚仪式仿效西万国家,请地万名流为证婚人,主持婚礼,双方家长称主婚人。婚礼开始,新郎西装革履,新娘穿白色礼服,在乐声中并肩 进场。证婚人、主婚人及新郎、新娘俱在婚书上盖章,婚者互换戒指、互相鞠躬致意,继而证婚人、主婚人与新致词。

解放后,婚札更简朴。干部结婚只摆茶点。70年代,婚俗趋繁。订婚时男方要送金饰,女方回赠衣、鞋。双方分喜糖给亲友。结婚时,女方多数带缝纫机、自行车等“四大件”。至80年代,一些经济发达地区,攀比之风严重,聘礼高者,金饰达500克、聘金万元以上,女方回以高档西服、摩托车等;结婚时,女方还带彩电、电冰

箱、立体双频道收录机等“新五大件”。

闽台婚俗-茶礼

在我国,茶与婚姻有着密切联系,早在明朝时就有“订亲茶”的记载。清代人福格在《听雨丛谈》卷八中说:“今婚礼行聘,以茶叶为币,清汉之俗皆然,且非正室不用。”与茶有关的婚俗,最有趣的当推闽南和台湾。

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“三茶天礼”。“三茶”即订婚时的“下茶”,结婚时的“定茶”,同房合欢见面时的“合茶”。

在旧社会,男方随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、相亲,女方的父母就习惯叫待字闺中的女儿端茶待客,茶杯斟满后,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亲客手中,由此拉开了“相亲”的序幕。男方家人乘机审察姑娘的相貌、言行、举止,姑娘也暗将未来夫君打量一番,当男到女家“送定”(定亲)时,由待嫁女端甜茶(闽台民间叫“金枣茶”),请男方来客品尝。喝完甜茶,男方来客就用红纸包双数钱币回礼,这一礼物叫“压茶瓶”。到了娶亲这一天,男方的迎娶队伍未到女家,女家就要请吃“鸡蛋茶”(甜茶内置一个脱壳煮糖的鸡蛋)。

男方婚宴后,新郎、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,捧上放有蜜饯、甜冬瓜条等“茶配”的茶盘,敬请来客,此礼叫“吃新娘茶”。来客吃完“新娘茶”要包红包置于茶杯为回礼。结婚成亲的第二天,新婚夫妇合捧“金枣茶”(每一小杯加两粒蜜金枣),跪献长辈,这就是闽南、台湾民间著名的“拜茶”,也是茶礼在婚事中的高潮。倘若远离故乡的亲属长辈不能前往参加婚礼,新郎家就用红纸包茶叶,连同金枣一并寄上。

在闽南、台湾,茶树是缔结同心、至不移的象征。据郎英的《七修类稿》和陈跃文的《天中记》载:“凡种茶树必下子,移植则不复生,故旧聘妇必以茶为礼,义固有所取也。”

总之,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。

张茂渊:民国最精致剩女,78岁结婚,张爱玲姑姑,李鸿章外孙女

她被称为”民国最精致的剩女”,78岁才与认识半个世纪的男人成婚。

她家世显赫,外祖父是大名鼎鼎的“中堂”李鸿章,父亲是晚清名臣张佩纶,侄女是有民国“四大才女”之称的作家张爱玲,她就是张茂渊。

1.性格养成

张茂渊的母亲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小女儿,只因看重张佩纶的才华,李鸿章不惜将女儿嫁给张佩纶做续弦。

两人相差20来岁,张佩纶在孩子年幼时便去世了,培养儿子张志沂和女儿张茂渊的重任就落在了李菊耦肩上。

尽管李菊耦对孩子学业严苛,或许是因为封建思想作祟,但对儿子其他方面极尽溺爱。张志沂从小被当个女儿养,后来成为纨绔公子。

但李菊耦似乎又有思想先进的一面,她把女儿当作男儿来看待,养成了张茂渊自立自强、敢爱敢恨、爱憎分明的独立性格。张茂渊那时最让人难忘的是,时常身穿西装出入各种地方。

2.对侄女张爱玲的关爱

张茂渊性格坚毅,不畏强权和暴力,侄女张爱玲就得到了她的诸多关爱。

因与继母起冲突,张爱玲被父亲张志沂暴打并被关了起来。张茂渊前往为侄女打抱不平,也遭到张志沂毒打。就算这样,张茂渊据理力争,毫不退缩,只为了维护侄女和自己的尊严。

后来张爱玲与汪伪政府宣传部副部长胡兰成恋爱,张茂渊瞧不起这样的卖国贼,多次劝阻张爱玲与胡兰成分手。虽然被爱冲昏头脑的张爱玲并没有听从姑姑的劝诫,但张茂渊的爱憎分明、大义值得称道。

后来张爱玲在写作上展露才华,张茂渊安排她外出学习,请初恋李开弟作她的监护人;为孤僻的侄女应酬以谋更大发展……

没有张茂渊的陪伴和照顾,或许就没有后来那个名声鹊起的张爱玲。所以,张爱玲总会在人前提起对姑姑的爱和感激。

和张茂渊一起生活了十几年,在张爱玲心里,姑姑不仅仅是一位至亲的长辈,更是“闺蜜”和“妈妈”,她钦佩姑姑敢于追求理想契而不舍的勇气。

3.缘起和缘灭

24岁那年,张茂渊在留学的轮船上遇到了与她纠缠一生的爱人——李开弟。

李开弟当时风华正茂、一表人才,虽然家世不如张茂渊显赫,但从小受到良好教育,和张茂渊一样敢于接受新潮思想,两人非常投缘。

张茂渊在船上遭遇巨浪身体不适,李开弟送上了一条淡红色的霞帔和热水,这个举动让张茂渊彻底爱上了李开弟。

然而,李开弟出国留学前就与富商女儿夏毓智早有婚约,他和张茂渊的缘分就这样终结了。

还有一种说法,因为思想新潮的李开弟得知张茂渊的外祖父是“卖国贼”李鸿章,主动斩断了与张茂渊的情丝。

具体如何,我们不得而知,但二人在风华正茂时告别了对彼此的爱恋。

让人惊讶的是,张茂渊并没有因为情场失意而郁郁不乐,她依然积极面对生活,甚至应李开弟邀请前往担任他和夏毓智婚礼的伴娘。

4.两段无疾而终的感情

张茂渊在去做李开弟婚礼伴娘的时候,开始了一段新恋情。

张爱玲所著自传体小说《小团圆》中有一位绪哥哥,这位绪哥哥就是张茂渊的新恋人。绪哥哥和张茂渊有亲缘关系,实际上是她的侄子,这段恋情最后无疾而终。

就此张茂渊决定不再恋爱,可他到一家德国人开办的电台工作时,又和一名德籍同事谈起了恋爱。张茂渊很重视这段感情,特地去把自己的龅牙进行了整形。战争开始,这位德国人无奈回到了德国。

离开李开弟,张茂渊并没有就此放弃感情。但此后两段恋爱都以失败告终。也许,命中注定她只能继续等待李开弟吧。

5.全心投入工作

接连失败的恋情,让张茂渊深感失望,把精力投入了工作中。她刻苦学习电台播音员的工作,借助自己留学时的知识储备,成为了中国当时第一代女主播。

因为自身能力出众,张茂渊还在电台进行同声翻译,她在这个领域真是的佼佼者。

她曾鼓励张爱玲:“我每天说半个钟头没意思的话,可以拿到几万的薪水;我一天到晚说有意思的话,却拿不到一个钱。”

也许是因为没有家庭束缚,张茂渊闲来无事,还大胆投资,俨然成为了一个。不过在世俗眼光里,她一直不结婚是个不可忽视的缺陷。

6.重续前缘

张茂渊和李开弟虽然爱情缘尽,但一直有来往。

张茂渊并没有破坏李开弟和夏毓智的婚姻,把对李开弟的爱意深埋在心底,和他全家相处自如,还和夏毓智成为了推心置腹的好朋友。

张茂渊真是大气、通晓事理的女子,不得不让人赞赏和钦佩。

随着年岁渐长,加上那场运动,李开弟病倒了。在夏毓智不辞辛劳的照顾下,李开弟康复了,但夏毓智却累病了。

由于当时李开弟身份特殊,夏毓智没有得到及时的照顾和医疗,撒手人寰。在她临终前,对张茂渊说:“我希望你和开弟能结为真正的夫妻,如果你拒绝,我后恐怕在九泉之下难以瞑目。”

等待半个世纪之后,征得了李开弟子女的同意,两位年近80的老人终于走到了一起。当时留学轮船上的那件淡红色霞帔,终于派上了用场。

张爱玲得知姑姑晚年成婚,欣喜不已!

结语

这就是张茂渊,为侄女倾心尽力。

不能得到爱情,却不去破坏,继续自己的精彩人生。

当爱情不如意时,果敢投入工作、大胆投资,实现财富自由。

“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”,人人都懂得的道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。但张茂渊做到了。她待到暮年才成婚,不在乎世俗眼光、不在乎感情挫折,走自己的路,特立独行,活出了精彩的一生。

汉族的风俗习惯

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,汉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多种多样的,具体体现在服饰、饮食、住行等方面。

1、汉族服饰

在气候较寒冷的地区例如青海一带,汉族人穿皮革、毛制品的较多。

清代年间,富贵人家的男子身穿长袍、马褂,戴瓜皮帽。女子身穿单、夹长衫,裹足穿小尖头布鞋。一般平民穿粗布短袄、褐褂(用羊毛织成的褂子),羊皮或山羊皮做成长、短皮袄,穿布裤或褐裤,戴黑白毡帽,系腰带,打绑腿。

民国时期,男子着装与清代基本相同,但不留发辫,夏戴瓜皮帽、黑白毡帽,冬戴火车头帽、羊羔皮帽或狐皮帽。男足穿布鞋或自制的连帮带底的船形鞋,妇女穿绣花布鞋。老年妇女为高纂头发型,中青年妇女油花头、饰银簪等首饰,戴银、铜耳坠、戒指和手镯。

1949年后,男子穿中山装或列宁装,妇女留双辫或剪发,不戴首饰,衣着简单。20世纪80年代,服饰日趋时髦,男着西装、茄克衫等;妇女着装不断变化,金、银戒指、耳环、项链等倍受青年妇女的青睐。

2、汉族饮食

汉族食物结构接近回族。面食做法较特殊的有:用鏊烧制的炉馍馍;油炸的张嘴、油锞儿、翻跟头;青稞面烙干粮、锅盔。夏季,乡间喜食荨麻拌汤、韭合、烙饼等。秋粮半成熟后,用青稞麦粒做成麦素,烹油,佐以葱花、盐、香菜等,别有风味,也称“吃青”。

汉族食猪肉、牛肉、羊肉等。特别是“羊羔盖被儿”十分讲究,选肥羊羔一只,宰杀后切成小块,配以调料,用青油炒后,加少许水,上盖一大面饼,温火焖熟,面饼就汤、羊羔肉吃,鲜嫩可口,营养丰富,是款待贵客的佳肴。

汉族人爱喝奶茶、茯茶。每逢喜事要饮酒,请厨师做宴席,有肉八盘、海八盘、十大碗等。

3、汉族住行

汉族住土墙围起的独户四合院庄廓。以前多为土木结构的土屋,以座北向南的北房为主房。主房中间设中堂,放长条桌或面柜。院内砌花园,大门多向南开。室内靠窗做火炕,上铺毡毯供吃饭或歇息。

80至90年代,砖木结构的瓦房逐步代替土屋。1949年前后,室内用铁、铜火盆及牛、马粪做成的粪块或木柴取暖。

20世纪50年代以后,煤大量开采,泥火炉、铁火炉取代火盆。20世纪60年代逐渐以自行车、胶轮大车、卡车为运输工具。20世纪80年代以后,自行车、汽车、托拉机、摩托车等成为普遍的运输工具。

4、汉族婚嫁

1949年前,汉族青年男女结婚遵从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实行包办婚姻。早婚、童养媳、近亲结婚较普遍。 1953年后,贯彻《婚姻法》,实行婚姻自由,废除包办婚姻、纳妾、童养媳等陋俗。提倡婚事简办,举行集体婚礼,婚礼简单,民风淳朴。

20世纪70年代,提倡计划生育、晚婚晚育。20世纪80年代,随着收入的提高,结婚彩礼逐步升级,迎亲要汽车,家具要组合,衣服要高档。互相攀比之风日盛,虽提倡婚事简办,但成效不大。汉族结婚仪式比较复杂,各个地方会有所不同。

5、汉族生育

汉族人不论生男生女,都会对头胎比较看重。婴儿出生第二天,女婿给岳父母及主要亲戚报喜。第三天用百草花、柏叶、红枣、钱币置水盆,给婴儿洗浴,称“洗三”。

第10天或30天由娘舅家带衣料食品等看望产妇叫“看月”。孩子至百天请长辈剃发,名“过百岁”或“过百禄”,祝贺孩子健康长寿。

6、汉族丧葬

汉族以土葬为主,间有火葬。丧事分“泪丧”和“喜丧”。父母中年去世为“泪丧”。年过花甲逝世称“喜丧”。

人去世后更换新衣,遗体停放正屋中堂3至7天。用白纸或布覆体,红、蓝布片罩面。灵前摆放“倒头献食”,在盆内焚化纸钱。同时,即给亲邻报丧,并请风水先生或长者去相墓破土挖坟穴。

送葬前亲邻吊唁,送挽帐、馒头、大米、花圈、金银斗、钱等。亡人家用丧宴招待亲朋。者儿子戴麻冠,拄丧棒,称“孝子”,儿媳及晚辈妇女穿孝衫。有的请吹鼓手奏哀乐。

送葬前一天,宴请者娘舅和亲邻长辈,“孝子”汇报病情治疗,丧事准备情况,让众亲邻评议平时孝敬好坏。若有忤逆不孝情况,当众批评或体罚,谓之“娘外家说话”。送葬日清晨入殓,子女有“望骨”规矩。

送葬时,“孝子”怀揣家谱,执领魂幡等物品。老人须在太阳未出,前掩埋。葬后3天亲属上坟祭奠,称“全三”。49天、100天和1周年时,亦上坟祭奠。未婚少男、少女,一般火葬后就地埋葬。

7、汉族节日

汉族主要有春节、元宵节、端阳节、中秋节等。春节又称过年。节前杀猪宰羊,准备食品和年货,打扫室内外卫生。除夕贴春联,上坟祭祖。夜晚合家守岁,吃年夜饭,老人给小孩压岁钱。大年初一家族内给长辈拜年。初二开始,亲友互相拜年祝福。

元宵节,有舞龙舞狮,装扮八大光棍、灯官老爷、哑巴拉驴、胖婆娘、踩高跷、小唱等社火节目。

端阳节时,每家门口插杨柳枝,吃粽子、彩蛋、凉面,喝雄黄酒,小孩身佩各种式样的香包。许多家庭去野外会餐,名“踏青”或“踩青”。

中秋节,家家户户用小麦面粉做出有各种图案的月饼或烤制的点心。晚9至10时,在庭院桌子上摆放月饼、西瓜、鲜果等,谓“献月”。年轻人在巷道、场院打响鞭。夜晚还有偷月饼的习俗。

除此之外,还有“正二十”、“二月二”、“十月一”、“腊八”等节日。还有祭奠祖先和佛祖的传统,如“天社(春分日)“、“清明”、“四月八”、“六月六”、“七月十五”、腊月二十三日“祭灶”等活动。